教学工作
教学大纲
教师教育公共课程《教育学》教学大纲
日期:2021-10-12 17:30:23  发布人:  浏览量:

 教师教育公共课程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教育学》 17JS1002)

课程学分与学时:4/ 64学时(课堂讲授64学时)

先修课程:专业导论、心理学

适用专业:全校师范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是体现师范院校特点的一门基础课程,担负着培育和发展学生教育教学素养的重要任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主要概念、理论观点和教育理念,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懂得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所必备的条件,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及其管理活动。为发展师范性、体现教师教育特点,所有师范生必须掌握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教育学课程是实现该任务的重要凭借。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有关现象进行教育性思考和分析,从而发展其教育理解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事例阐述教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现实教育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教师角色,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做准备。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6学时)

第一节 教育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的关系

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二、教育学的创立

三、教育学的发展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教育功能(7学时)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二、教育功能的释放

第三章 教育目的(6学时)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一)德育

(二)智育

(三)体育

(四)美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第四节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全体性

(二)基础性

(三)发展性

(四)全面性

(五)未来性

四、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

五、素质教育的机制

(一)约束机制

(二)保障机制

(三)动力机制

(四)激励机制

第四章 教育制度(5学时)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节 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二、义务教育的特点

三、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义务教育的改革措施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7学时)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特点

二、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三、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四、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四节 教师的教育研究

一、教师即研究者

二、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三)统计法

(四)行动研究

(五)历史法

(六)比较法

(七)分析法

(八)实验法

(九)个案法

(十)观察法

第五节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组织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三、班主任工作

第六章 课程(14学时)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的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类型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四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新课程改革的准备与启动

三、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四、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七章 课堂教学(13学时)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功能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 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

第三节 教学规律

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第四节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二、启发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四、巩固性原则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六、教育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第五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二)讨论法

(三)直观演示法

(四)练习法

(五)读书指导法

(六)任务驱动法

(七)参观教学法

(八)现场教学法

(九)自主学习法

二、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

(二)班级授课

(三)导生制

(四)分组教学

(五)开放教学

(六)协作教学

(七)现场教学

(八)复式教学

第八章 德育(6学时)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道德与品德

二、德育目的

第二节 德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二、理想和传统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四、劳动教育

五、纪律和法制教育

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第三节 德育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四节 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原则

八、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九、正面教育原则

十、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第五节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二、榜样示范法

三、情感陶冶法

四、自我教育法

五、实践锻炼法

六、品德评价法

第六节 德育途径

一、教学

二、班级德育

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四、劳动与社会实践

五、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六、校园环境建设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一)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领域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及一般规律,是学习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两者虽有联系与交叉的一面,但不是重合的,各有不同侧重点。

(二)教育学同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的科学,属于教育学科。教育学与其他教育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其他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为教育学借签,教育学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讨论法为主,辅以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精讲知识点,结合国考真题进行课堂练习、单元测试和课后辅导。

(二)教研室要开展专题教研活动研究教学内容,理清重点、难点。加强任课教师集体备课。

(三)媒体要求:多媒体教室

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考查。课程成绩中加大平时练习和单元测验成绩考核的比重,建议平时成绩占50%(其中平时考勤与课堂表现占10%,教育基本原理单元测验10%,教学论、课程论单元测验10%,半期考试占20%),期末闭卷笔试2小时,占50%

五、其他

(一)讨论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二)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外学习资源的学习,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者从学科角度出发,撰写一篇教育小论文。

)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教育学基础》,陈玉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月版。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2月版。

2、主要参考书

1)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教育学》,朱家存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2)《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现代教育学》,扈中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现代教育学》,王鸿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教学设计》,马兰,张文杰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月版。

6)《教育原理》(第二版),陈桂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柳海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月版。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实践教育学原理与方法》,谭辉旭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2014年最新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12月版。

3课外学习资源

1)《论语》

2)颜之推:《颜氏家训》

3)陈鹤琴:《家庭教育》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5)魏书生:《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6)蔡笑晚:《我的职业是父亲》

7)[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8)[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9)[法国]卢梭:《爱弥儿》

(10)[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1)[德国]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12)[前苏联]马卡连柯:《教育诗》

(13)[英国]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14)[意大利]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

(15)[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

(16)[德国]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

4、课外网络资源

1http://sc.zgjsks.com/zg/2018scjzbs/?wt.mc_id=2070744

2http://www.atheartxinyi.cn/project/newteacher/index.html?%3Bjswjs360

3http://www.hteacher.net/?from=hs-B90-A21232

4http://lp.sunland.org.cn/63/SC/pc/a7LDWk/index.html?

 

大纲执笔:杨  

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审核签字:杨洪            教学院领导审核签字:廖华平

制订(修订)时间: 2018-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