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1》教学大纲
日期:2021-10-12 17:31:08  发布人:  浏览量:

《普通心理学1》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普通心理学1课程代码11021104

课程学分与学时:3/48学时(课堂讲授48学时)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心理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普通心理学》是大学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和重要基础课。它主要讨论以当代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观阐述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其内容既概括了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活动的最一般原理和规律,为学生学习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知识提供必要的基础。其目的与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6学时)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心理学

1.从日常现象看心理学

2.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

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个体的心理现象

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4..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第二节 心理学的性质与研究领域

一、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心理学的科学性

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门类

1..基础领域

2应用领域

三、心理学的作用

1..心理学的理论作用

2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人文关怀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1..因果研究

2.相关研究

3.个案研究

三、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心理学研究涉及的三类基本变量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心理学的萌芽

2.心理学思想的产生

3.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现代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

2.机能主义

3.行为主义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学派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2.行为主义的研究

3.心理分析的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古代中国心理学思想

2.近代中国心理学

3.新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心理起源和本性(4学时)

 

第一节 心理的起源

一、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

二、感应性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

三、感受性——心理反映形式的源起

第二节 动物心理的演进

一、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二、知觉阶段——灵长目以下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三、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目动物的心理发展

第三节 人类心理的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

1.早期猿人时期

2.晚期猿人时期

3.早期智人时期

4.晚期智人时期

二、人类心理的起源

1.劳动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2.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节 人的心理的本性

一、言语觉知性

二、主观能动性

三、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三章  心理的生物基础(6学时)

第一节  神经系统与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

1.脊髓

2.脑干

3.间脑

4..小脑

5.边缘系统

6.大脑皮层

三、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

1.躯体神经系统

2.植物性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脑的三大机能系统

一、感觉机能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2.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

二、运动机能系统

1.大脑皮质运动区

2.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机能

三、联络机能系统

1.感觉联络区

2.运动联络区

3.前额联络区

 

第三节 脑机制的研究方法

一、损毁法和切除法

二、刺激法

三、脑电图及事件相关电位

1.脑电图

2.事件相关电位

四、微电极记录法

五、脑成像技术

1.计算机断层扫描

2.磁共振成像

3.正电子成像

4.脑磁图描记术

讨论:裂脑人

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

一、内分泌腺的概念

二、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

1..甲状腺

2.副甲状腺

3.肾上腺

4.脑垂体

5.性腺

第五节 遗传对行为的影响

一、遗传的物质载体

二、行为遗传学的研究

1.选择性繁殖

2.双生子研究

 

 第四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4学时)

第一节 环境的内容

一、 什么是环境

二、环境对心理的制约作用

三、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理论

2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第二节 自然环境

一、空气质量

二、噪音

三、社会密度与拥挤

四、自然灾害响

第三节  文化传统与大众传媒

一、文化传统

1.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的共同性

二、拷贝世界

三、网络

第四节  社会影响

一、从众与服从

二、团体的影响

1.社会促进

2.社会懈怠

3.去个性化

第五节  大众氛围

一、舆论

二、风俗

三、时尚

第五章  意识状态(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意识及其流动性

二、意识水平

1.焦点意识

2.下意识

3.前意识

4.潜意识

三、意识的认知加工

第二节 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状态

讨论:白日梦

二、睡眠及其功能

三、睡眠周期

第三节 梦

一、梦的现象

1.做梦的频率

2.梦中情节

3.梦的控制

4.梦的剥夺效应

二、梦的理论

1.梦的精神分析理论

2.激活-整合假说

第四节 催眠

一、催眠及其诱导

二、催眠感受性

三、催眠理论

1.意识分离论

2.社会角色论

第五节 精神药物与异常意识状态

一、精神药物的一般效应

 二、精神药物导致的异常意识状态

1.抑制剂

2.兴奋剂

3.致幻剂

第六章 注意(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二、注意的功能

三、注意和表现与指标

1.注意的外部表现

2.注意的生理指标

四、注意的神经机制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一、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三、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

第三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分配

四、注意转移

第四节 注意理论

一、注意选择的过滤器模型

1.早期选择模型

2.衰减模型

3.晚期选择模型

二、注意集中的可变焦距模型

三、资源限制模型

四、双加工调节模型

第七章  动机(6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动机

二、与动机相关的几个概念

1.需要

2.本能

3.内驱力

4.诱因

三、动机的种类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第二节  生物性动机

一、进食动机

二、饮水动机

三、睡眠与觉醒

四、性动机

第三节 社会性动机

一、成就动机

二、交往动机

三、权力动机

第四节 动机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

二、内驱力降低理论

三、期望理论

 

第五节  价值观

一、价值观及其特征

二、价值观的结构

三、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1.兴趣

2.信念

3.理想

第八章 感觉(6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二、感觉的种类

三、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机制

第二节  感觉的基本规律

一、感觉阈限

1.绝对阈限

2.差别阈限

二、感觉适应

三、感觉后效

四、感觉对比

第三节  视觉

一、视觉的物理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三、视觉感受性

1.对光强度的感受性

2.对光波长的感受性

3.视敏度

4.颜色混合和色觉缺陷

.色觉理论

1.三色说

2.拮抗过程说

第四节 听觉

一、听觉的物理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三、听觉理论

1.地点说

2.频率说

第五节 其他感觉

一、嗅觉和味觉

二、皮肤感觉

三、动觉和平衡觉

四、内脏感觉

第九章 知觉(8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二、知觉的种类

三、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

1.自下而上的加工

2.自上而下的加工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第三节  空间知觉

一、空间知觉的参考系

二、视空间知觉

1.单眼线索

2.双眼线索

三、听空间知觉

1.单耳线索

2.双耳线索

第四节 时间知觉

一、时间知觉的参考系

二、时点、时序与时距

1.知觉到的现在

2.顺序与持续

3.对持续时间的估计

三、时间知觉与空间事件

第五节 运动知觉

一、运动知觉的参考系

二、真动知觉

三、似动知觉

1.动景运动

2.自主运动

3.诱导运动

4.运动后效

第六节  错觉

一、错觉及其种类

二、错觉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与讨论法相结合。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意识。      

2.主动性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地主动学习,所以除了课堂讲述和讨论外,还安排了课堂实验演示、课外阅读和课后作业等,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3. 多媒体演示教学。课程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录像机、投影等设施,力求将大量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试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1.过程考核:占课程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5%,作业成绩3次15%,课外阅读笔记和课堂笔记10%。

2.期末考核:理论(闭卷)考试2小时,占课程成绩的70%。

五、其他

1.作业及自主学习要求

本课程布置作业3次,主要是通过单元练习和测试来进行。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能初步运用于生活与学习实践。

课外自主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做好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其目的:一方面强化学生对课内讲授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拓展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2.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8月3

2、主要参考书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4版

《心理学与生活》 (第16版),(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心理学的故事——缘起与演变》,(美)莫顿·亨特著,寒川子,张积模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课外学习资源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普通心理学 - 西南大学 - 夏凌翔: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6583.html

 

 

大纲执笔:王立新

制订(修订)时间: 2018年03月02日     

?